|
曾经在某问答网站看到一个问题——“人在什么时刻最舒服?”7 p. |5 n/ ^' w2 [( S0 ~$ M
: @4 Z) ?) a4 ]2 g# M 某女性答主的高赞回答是“在释放的时候”,同时也遭受了各种程度不怀好意的揶揄。
' R6 Z5 w7 }0 l$ u
8 y0 R' t* r& `4 n$ _( U6 G 她愤然补充:身心的释放,应当是回到家的那一刻,甩掉高跟鞋,褪掉紧腿袜,解开箍在胸前的文胸,躺倒在床大睡一觉,那是最最最舒服的状况了。3 R4 t' ~* c/ v. v: `) [! [7 ~( g/ c
! K, }" }, w" [' n
- M2 x! G) j; T- P" Z: p0 C5 s
# M" t: L# v1 p! x9 B# q$ w 人类有多爱睡觉?体现在人的一生,约1/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。
. h3 Q; W0 x& J9 {! x9 ^- y3 w' j
3 p; d/ H3 w; @ 这种对睡眠、对床的渴望,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来看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母体的眷恋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,人会在一生中反复寻找自己的童年,去重复一些潜意识留下的意志活动,成年人绝大多数的行为与心理模式,都是由婴幼儿时决定的。1 q3 O( z. T& g
* E" F6 \; C' B$ O: R
比如大部分人都很难拒绝浴缸中温暖的热水,氤氲的雾气,因为像极了降生之前的混沌期——在母腹中,绝对的安全而温暖。
" [ r! p7 k4 {) B4 v6 X3 H/ `% ~# n8 ^
同样的,柔软的毯子与棉被,它们令人想起襁褓中被呵护、被照料的时光。
1 L3 y- Y/ z: l0 ?0 Q2 P( I" l3 g' n- E9 h5 x
+ h3 [' l! T) g& t1 k( q# o7 N6 S; i. I& X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人在诞生时与母体割裂,是生命的第一次分离;在父母羽翼的呵护下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人,是生命的第二次分离。
2 A* U( i" O1 X# Q& S. K* G* E* C! v1 ]8 s( Y: z; I% m
独立意味着“割裂”,迈出既有的安全区,这是违背生物追求安全的本能的(废话,不追求安全的动物早死了,根本不可能传下基因)。即便是家养的小猫,也保留着在柔软物体上(如人的腹部)“踩奶”的习惯——因为它在生命初期,是靠这样挤压母猫的乳房获得奶水。因此它在成年之后,还会无意识地保留这个习惯来表示依赖。
* f, R6 K0 G9 f
0 F6 Q2 s, {& n; c- G) z' s 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“恋母情结”,很大程度也体现在睡姿上。' A; a# R/ q# `' P0 R' B
. O) a! O7 e! ]- U! D4 ]
据英国肢体语言专家Robert Phipps研究发现,半数成年人睡觉时会摆出“胎儿状”姿势,即蜷缩身体。这一姿势像极了婴儿在母亲子宫内的惯常姿势,是我们来到这世界之前最安全的状态,因此也通常被看做是寻求“安全感”的信号。这表明此人经过了有压力的一天,试图重新回到自己的“舒适区”。3 |' n Y& t, q9 l2 }) R
6 [# O6 J! [4 q& G 采取这种睡姿的人通常认真负责,生活有序,或者是正在经历重大压力。
( S; ~2 S h! z
+ I8 Q) R# y @, _; M8 z! i
; X& W6 P' M4 i; a" Y6 w3 d. g0 X( z
4 Q) G( h. O# b) B. ^+ L 第二种流行睡姿是“原木式”,即保持身体挺直。这种姿势也暗示睡眠者性格顽固、执拗,思维僵硬偏激,容易对他人表现专横。这种躯体的僵硬易导致多梦,让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。- X8 d( p+ p# u" U4 K, G
) ^9 T7 f1 h9 M- N5 A4 ?+ l6 n# z
6 v" X7 l2 c0 ]6 N( u/ c/ K; W- z" G5 n, k
少部分人的睡姿属于“渴望式”,即侧卧,两手前伸,好像在祈祷着什么。Phipps称,这种睡姿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掩饰自己的需求。- a6 Q y2 \; v2 C: z" y8 [; H, u
& C& O% d' ?. C4 O4 P% ?' B# N- w$ [/ p2 s
& \6 V* }7 t! w3 d 第四种比较受欢迎的睡眠姿势是“自由落体式”,即趴着睡,手臂放两侧或高举。喜欢这种睡姿者往往因为在生活中压力过大,压抑真实需求,容易焦虑不安。; U3 r/ t% O( a" e6 m) G8 `& i
" E- B% s; d9 m) y" p7 ]
不信你采访下选择这个睡姿的男性,早晨是不是经常疼醒。2 T) I3 R& g' B2 m7 H# ?( s
' [7 j7 r3 D+ X, _& V! |/ ^3 ^
: F! C% F7 B: a) y* ~+ ~
) Q) q& n+ m; i 这同时让我联想起心理学史上著名的“陌生情境实验”:孩子和母亲在房间里游戏,这时陌生人走进房间和母亲聊天,然后母亲离开房间,孩子觉得不安,陌生人过来安慰孩子。母亲再次回到房间里和孩子游戏。
0 |( D$ c( M L* @( l: [
9 N0 r' P; L+ Q: _: z2 z 这个实验将依恋心理分为了四种类型:2 x- I; U) U- n# r! U9 y& g
2 z2 |- D3 |& T# }/ u( i; w “安全型依恋”的孩子安全感强烈,在妈妈离开时沮丧,但妈妈回来时就会开心。在妈妈不在房间的时间段里,也能够很好地和陌生人相处。而“抗拒型依恋”、“回避型依恋”以及“混乱型依恋”则差强人意:“抗拒型”的孩子心里想与妈妈亲近,但不会表现出亲近行为。当妈妈离开时会哭闹,妈妈回来时继续抗拒。“回避型依恋”的孩子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大哭大闹,妈妈回来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兴奋行为。混乱型依恋”的孩子,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表现为大哭大闹,当妈妈回来时,则愣在那里不知该亲近还是该保持距离。- h* l6 d0 o, \; b: ~
8 l* L |5 z# I' _: p6 D# b8 \ 这四种模式恰恰和四种睡姿刚好对应——安全型对应着蜷缩式,抗拒型对应着原木式,回避型对应着渴望式,混乱型对应着自由落体式。9 [0 d5 D. P% A$ J% H+ j9 A
C4 w+ w0 n# U. J/ D% t3 P1 d
# @. d" m- ?+ s& M
! ~- f. }6 u" s [$ f; a% K7 y 由此可见,睡姿不仅能体现一个人最近的精神状态,能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,甚至也能反映人的心理状态。
; |" j' r5 J4 K; x0 x4 J3 h" k1 C
% f q2 I; y! c* K; w 坏消息是,童年的心理模式像睡姿一样难以改变;好消息是,不改变睡姿也是可以获得良好睡眠的!3 d4 Z3 T% |( Z: |4 t
9 F2 J" ?+ R- T/ {4 s0 c1 L
对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都市上班族来说,睡眠也许是日常生活里唯一的放松机会,通过合适的睡姿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,达到真正的“释放”效果。! v1 F' ~1 I! l3 W/ d
& b* A4 X) M* R0 t5 S 管你表现出抗拒还是回避还是依恋,你内心都是渴望母亲陪在身边;
" o7 q; R% G5 g# `: A% W. f+ ?1 E: N
管你是蜷缩还是原木还是自由落体,本质上都是在追寻舒适的呵护!! A9 Q; W' D# Y/ Y5 d3 Z
3 }" [/ j$ j& x! K1 l9 s+ ] 任意姿势皆可尝试,反正压力不再有。
0 L4 o8 L2 I# Y
% z; _ Z, M; \# ^- Z 一个字:爽!
6 z6 D4 U0 z, N+ X7 `+ q2 R5 k# o( D1 C
' ? R, I9 i7 v# P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