) W a" N$ x5 R, ~2 k% o1 V* Z3 ]( c
6 ?" |4 k1 b- L/ \ C( V+ O( R6 ^ X
从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到黛玉风刀霜剑严相逼—再谈黛玉挨打
2 k0 f: M% `/ w5 B2 A
: r9 j! O3 E* T! N* s' z探春和亲后,黛玉自然也就回到的贾府,脂评说“一部大书,只为一葬花冢耳”,黛玉当年流泪叹自己葬花,不知未来葬自己者又是何人,《葬花吟》中曾预示说黛玉将被“风刀霜剑严相逼。”* w( T# V. E/ j2 a) V$ {( m4 G$ O
“晴为黛影,袭为钗副”,也就是说黛玉与晴雯、宝钗与袭人这两组女子之间存在相似,若黛玉之死,也和晴雯之死一般,那就绝对不会是因为宝玉另娶伤心而死,8 A3 Z* U6 [3 T
, s, a0 ?* \! r# |一年三百六十日中,黛玉所面临的风刀霜剑,难道仅仅是对一桩姻缘不确定的心病吗?
9 \4 e' e# \# e4 B9 x
$ v I- f( c0 Z7 U8 O- ~: \8 f不知何时开始,铺天盖地有了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之说,甚至许多同人文也那么写。并且绘声绘色说黛玉嫁过去后怎么幸福?但李纨的那句“不得贵婿反挨打”注定了黛玉最终得不到任何贵婿,包括北静王。
' X) F" z' ~9 Z t9 L8 S北静王水溶在书中出场的次数不多,分量却很重,而且他每次送出的礼物,几乎都能引出点故事。) A6 v* ~: x$ I- p, N" C: |, a+ |
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,也是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,就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送给宝玉,并说:“今日初会,仓促竟无敬贺之物,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,权为贺敬之礼。”" I i$ [9 z+ Q! S `/ m
这段描写,与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见琪官的一段互看,特别发人深思。
! F6 B) b$ y& [- |宝玉到冯紫英府上做客,得识蒋玉菡,宝玉出外解手,蒋玉菡追出来,两人在廊下互赠礼物。琪官解下腰上系的一条大红汗巾子与宝玉,又要了宝玉的松花汗巾给自己系上。
$ `+ c( d& X9 [# x' ?2 k这举动,同后文宝玉跟晴雯换内衣有一比,是相当亲昵之举。然而蒋玉菡这大红汗巾子并不是自己的,而是北静王昨日所赠。+ Z' c3 K3 V7 o6 Y- ]; m+ C
宝玉的松花汗巾子也不是自己的,原是袭人的。因此回家后,宝玉说要把琪官所赠的大红汗巾子赔给袭人。袭人原不要,然而宝玉淘气,趁夜里她睡熟之时,偷偷给她系在腰里了。袭人仍不肯要,忙一顿解了下来,但禁不住宝玉委婉解劝,到底还是系上了。
% O+ W# I7 U) s于是,琪官和袭人的贴身之物,就借宝玉之手完成了一次交换,缘定三生了。$ K R0 d1 ~! Z: Y& [
但“红绿牵巾”的并不是宝玉和琪官,而是袭人与琪官。其间又有北静王的恩泽。特别的是,那水溶见宝玉的口角情形,与宝玉见琪官何其相似:水溶是夸: D' k z: [* j) u" j b# C
赞“果然如宝似玉”,宝玉是笑称“果然名不虚传”;水溶是卸了腕上一串念珠,说“今日初会,仓促竟无敬贺之物”,宝玉则说是“今儿初会,便怎么样7 H- O' h& [; U* G0 y8 _
呢?”遂解下扇坠相赠,水溶的香串原不是自己之物,而是“前日圣上亲赐”的,琪官的大红汗巾子也不是自己的,而是“昨日北静王给我的”—竟又关: Y q) z. D# W5 r
北静王的事!
, F" c8 \" |+ I- G两段描写如此相似,难道是曹雪芹笔乏吗?
- }, w/ Z# ^% j大红汗巾子从出现后,只在忠顺府长史官上门的时候照应了一次,写忠顺府长史官往贾府搜寻琪官下落,宝玉矢口否认,那长史官冷笑道:“既云不知
6 X6 l0 `% g; t此人,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?”( F) H7 p+ A3 k- a- i
而鹡鸰香念珠出现后,也在第十六回黛玉回京后照应了一次:
+ H$ B* I3 S9 w" a! u盼至明日午错,果报:“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。”见面时彼此悲喜交接,未免又大哭一阵,后又致喜庆之词,宝宝玉心中品度黛玉,越发出落的超逸了。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,忙着打扫卧室,安插器具,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、迎春、宝玉等人。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,转赠黛玉。黛玉说:“什么臭男人拿过的!我不要他。”遂掷而不取。宝玉只得收回,暂且无话
) X2 d% I: i9 [2 r7 ~又一次写宝玉将北静王赏赐之物转赠他人。然而不同的是,那汗巾子原不是北静王直接赏给宝玉的,而宝玉最终也并没有据为己有,两个人都只是转了一道手,最终的获益者是袭人。7 f* ]' v/ A* B+ E' Y& S2 D
那大红汗巾子原是琪官贴身之物,被宝玉转赠袭人,后来遂成就了袭人与琪官的一段婚姻.而香珠串是北静王腕上戴着的,现赠与宝玉,宝玉又想转送黛玉,却没送出去,反被黛玉讥斥道:“什么臭男人拿过的!”
, X. S0 y s a这“臭男人”固然不是说宝玉,而是此前拥有此珠串的人,是谁呢?是将珠串赠给宝玉的北静王,还是将珠串赐给北王的当今圣上?
% `& {8 {% c4 [2 P脂批这段后有句批:“略一点黛玉性情,赶忙收住,正留为后文地步。”
: n v) M- V, G; ]( F那就是说这鹡鸰香串还有下文了,会是什么样的文章呢?宝玉送出手的“茜香罗”成就了袭人、琪官的婚姻,那么没送出手的“鹡鸰香串珠”会不会带来一段- R+ _4 W! M* Z# a
悲剧?
( ~* Z5 N/ Q" P. V4 G鹡鸰香串珠”是唯一一件明写的北静王赠与宝玉之物,至于暗出之物,除“茜香罗”外,还有一套雨具。事见第四十五回,说风雨之夜,黛玉闷闷填词,宝玉突然披蓑来访:/ ^; |! D/ T7 I! X- Q6 H; B
黛玉看脱了蓑衣,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,系着绿汗巾子,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,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,靸着蝴蝶落花鞋。黛玉问道:“上头怕雨,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?也倒干净。”宝玉笑道:“我这一套是全的。有一双棠木屐,才穿了来,脱在廊檐上了。”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,十分细致轻巧,因说道:“是什么草编的?怪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。”宝玉道:“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。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。你喜欢这个,我也弄一套来送你。别的都罢了,惟有这斗笠有趣,竟是活的。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,冬天下雪,带上帽子,就把竹信子抽了,去下顶子来,只剩了这圈子。下雪时男女都戴得,我送你一顶,冬天下雪戴。”黛玉笑道:“我不要他。戴上那个,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。”及说了出来,方想起话未忖夺,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,后悔不及,羞的脸飞红,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。2 C) s8 d8 |" u3 P8 B
又是一句“我不要他!”这已经是第二次黛玉间接拒绝北静王的礼物了。此前宝玉葬花是用衣襟兜着花瓣直接撒进水里去,黛玉却说水里不干净,“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杯净土掩风流”,要用土葬——而北静王,正是姓“水”,这里面,是否暗示着什么呢?种种痕迹,显示了黛玉、宝玉、北静王之间,隐藏着某种似有还无的可能性关系,这些伏线会在遗失的后文里突显出来吗?6 z. C; \. Z1 S1 }" j8 o( v2 B
而黛玉在拒绝了宝玉的蓑衣之后,却反过来送了宝玉一样东西,玻璃绣球灯——真真让人叹息,正所谓“彩云易散坡璃脆”啊。( f4 U5 z3 C, Q* C
而在黛玉、宝玉、北静王之间,不能忽视贾雨村的存在,贾雨村戏份虽不多,却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,因为整部《红楼梦》就是一部“假语村言”么。
) \! F4 b" d1 I: M. I他在开篇第一回里就念了一句联:“玉在匮中求善价,钗于奁内待时飞。”- k7 {6 E0 i, m3 z# G, @
上联典出《论语》,孔子问子贡说你是一块玉的话,是希望标价卖掉还是长久收藏,子贡回答说要待在柜子中,遇到出好价钱的人才卖,下联说的是仙女送给汉武帝一支钗,他收在匣子里,后来却化成白燕飞走了。7 @( C/ w+ K4 h7 B- w A4 z
从字面上解释来说,这里是引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雨村等待机遇渴望飞升的心态,所以甄士隐听了此联赞叹:“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!”
3 { i3 H( s+ q% O) A( W/ h联系到本书来讲,则无疑“玉”和“钗”都有所指代。0 |& l' }$ _4 M
脂批:“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。”又有夹批:“前用二玉合传,今用二宝合传,自是书中正眼。”
- n9 S0 c6 M1 t! b6 H7 h( j( `明确指出上联说黛玉,下联说宝钗。因为“价”与“贾”相通,“时飞”又是贾雨村的字,于是就有人联想到宝钗将来会改嫁贾雨村,这未免牵强,因为“山中高士晶莹雪”断不至如此败行,其实不必想得那么久远,因为这两句诗很可能只是指眼下即将发生的事——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银子,进京赶考中举是接下来就做到了的,同样的,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场也离此不远了。1 U) o$ F( w. P2 p. H
所以第二回里贾雨村便做了黛玉的蒙师,接着又因审理葫芦案带出薛家,在书中一直起着牵引的作用。“玉”与“钗”所等的,不过就是贾时飞的报幕揭帘而已。
5 c0 ^) ?+ s7 ]/ d6 l+ i2 o; z第一次黛玉进京是由贾雨村护送的,这第二次进京,还是与贾雨村做伴。而且既然特地点出雨村因与黛玉有“师从之谊”,才会同路做伴,那么其间两人见面也是不会特别避忌的。正相反,黛玉听说老师来了,出于尊重,也是要特地面见行礼的。
" b! Y: x# I+ ?后文说宝玉与黛玉小别重逢,“心中品度黛玉,越发出落得超逸了”。这段话,也等于写了雨村的心理。这贾雨村自送了女学生进京后,总有五六年未
7 j1 F) x1 W6 W: ~1 m4 k见了,重逢之际必然也会“心中品度”,暗加赞叹的。" U7 P( t4 \1 |( Y+ G- z
宝玉品度过黛玉之后,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份思念爱慕之心才好,特地将北静王赠的鹡鸰香念珠珍重相赠,然而黛玉却看不上,说“什么臭男人拿过的”,掷而不取。脂砚斋在此处批语“略一点黛玉性情,赶忙收住,正留为后文地步”,显然这段还有余波。
9 Q: H& |5 G1 w; K+ t, a那么这接连的两段文字,先写了贾雨村与贾琏做伴,护送黛玉回京.又写了宝玉将北静王所赠之物转赠黛玉被拒。这就遥遥地把“贾雨村、贾琏-林黛玉―贾宝玉―北静王”几个人联系了起来。/ ~/ S% g3 W" ?2 R
那么,这几个人之间,后文还会有戏吗?还真是有。
- x0 x7 U$ R- X6 j那之后,雨村与贾府的往来甚密,贾政游大观园题匾时尚惦记:“我们今日且看看去,只管题了,若妥当便用,不妥时,然后将雨村请来,令他再拟。”足见欣赏之情。有趣的是,雨村回回来都要见宝玉,宝玉却顶不喜欢见他,并且还因为见面时表现不佳挨了贾政一顿骂。
' Q" l# l O3 h, K这且不说,连贾琏也间接为雨村遭了一顿打,且说贾雨村一路飞升,后来做到大司马,协理军机参赞朝政,正是得意之时,忽然文字一转,又遇阻了。事见第七十二回,乃是借贾琏与林之孝的议论写出: Z& @5 X+ a' K7 }' h8 V- B+ D8 r
这里贾琏出来,刚至外书房,忽见林之孝走来。贾琏因问何事。林之孝说道:“方才听得雨村降了,却不知因何事,只怕未必真。”贾琏道:“真不真,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。将来有事,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,宁可疏远着他好。”林之孝道:“何尝不是,只是一时难以疏远。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,老爷又喜欢他,时常来往,那个不知。”贾琏道:“横竖不和他谋事,也不相干。你去再打听真了,是为什么。”林之孝答应了,却不动身,坐在下面椅子上,且说些闲话。
4 W! V% Z/ O, r* B" B: z这是全书前八十回里最后一次提到贾雨村,原来在这时候雨村已经又有了事,降了官,而且贾琏一早说出“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”的话,只是担心贾赦、贾政与其过从甚密,将来会受牵连。4 X4 ]" M! p( ^5 N D0 A8 G
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一致认定,贾府之败必与贾雨村有关。贾雨村还有陷害石呆子这类的事情,贾雨村为官生涯中不知做了多少,又害死几许人命。
) V/ N4 E) b& I; U# Y1 f. j但最值得玩味的,还是这“石呆子”与“竹扇子”的典故。
; P* Z! ]! y% I# a2 e我们都知道,宝玉是“石兄”,且素有“呆病”,而此石呆子岂非暗喻宝玉吗?而文中所提之名扇“全是湘妃、棕竹、麋鹿、玉竹的”,此四样皆为竹名,且第一个就提到“湘妃,这不是暗示黛玉又是谁呢?, A! X3 v( R" f7 L9 m
那石呆子说:“要扇子,先要我的命!”惠爱之深,亦正如宝玉之对黛玉,然而最终到底保不住,被贾雨村设陷夺去,落入贾赦之手。结合前文关于“贾雨村与林黛玉”的种种分析暗示,这件“石呆子与竹扇”的插曲,明明就暗示着黛玉的结局:将来某日,因贾雨村作梗,使宝玉失去了黛玉,且惹出祸端,坑家败业。
' n" T* P* o5 P7 F/ F4 h那么宝玉、黛玉、扇子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?
2 M* b7 D. \' w! _. x L; c0 s+ O第六十四回“幽椒女悲题五美吟”中露了端倪―因黛玉抱怨宝玉将自己的诗传出去与外人看见,宝玉忙道:“我多早晚给人看来呢。昨日那把扇子,原是我爱那几首白海棠的诗,所以我自己用小楷写了,不过为的是在手中看着便易。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。自从你说了,我总没拿出园子去。”这里已经明确地将黛玉诗作与宝玉的扇子联系到了一起,而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?作者唯恐读者不知其害,故而借宝钗之口点破:“林妹妹这虑的也是。你既写在扇子上,偶然忘记了,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,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。倘或传扬开了,反为不美。”
5 a, ]. V- \, r! P& n那么宝钗是否过虑呢?外边的人是不是看过了宝玉的扇子、黛玉的诗作呢?
& O, ^$ O" M& j+ j9 y# Y( m/ e早在香菱学诗时,宝玉曾说过:“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,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,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。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,谁不真心叹服。他们都抄了刻去了。当时黛玉探春就教训道:“你真真胡闹!且别说那不成诗,便是成诗,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。”宝玉却不以为然,说:“这怕什么!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,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。”: _5 S: ~9 }" q4 q& _- T$ A1 S# _0 C
彼回还只说是抄写出来给人看见,且已经被刻去传散了.此回则说“自从你说了,我总没拿出园子去”,但却承认又写在了扇子上―此两回遥遥呼应,到底把黛玉诗同宝玉扇联系到一起了。: J9 Z6 i2 N5 r4 j J* q: K d
宝玉口中虽说“总没拿出园子去”,但他向是无心之人,这话再信不得真。他又是在北静王府常来常往的,若是扇上诗句被王爷看见,那水溶又是风雅之人,岂有不问的?倘若北静王得知此诗为贾府孤女林黛玉所作,又怎不遥思渴慕?再倘或后来竟向旁人打听,被贾雨村得知,岂会不趁机献殷勤的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便是贾雨村毛遂自荐要为北静王向贾府保媒提亲,也是说得过去的。
8 a1 v- P/ C* ]& H( L* s% w1 n那林黛玉是翰林之后,书香之族,才貌双全,品行兼优,正所谓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述”,北静王又怎么不会去设法求婚?而贾雨村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,便会像之前乱判葫芦案,此时强取石呆扇一般,变尽方法向贾府施压,花言巧语,威逼利诱。黛玉自然誓死不嫁,甚至极可能就死在这件事上,完成“质本洁来还洁去”的终极宿命。) I2 N4 L T4 Y: E
金陵十二钗”同属薄命司女儿,整部红楼梦就是“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”的故事。然而与众多的薄命女相对,在全书开篇却有一个非常福厚的女孩子领先拔筹,完成了自己飞跃龙门的故事。这就是甄士隐家的小丫鬟娇杏。
6 F9 f! v. b1 P+ J2 c我们都知道,红楼人物的名字多用谐音,“娇杏”即为“侥幸”之意,正如同“英莲”实为“应怜”。
1 p) e" U+ R1 c1 ]' E从字面上看,“娇”对“英”,“杏”对“莲”,颇为工整,从意思上讲,“侥幸”与“应怜”也刚好照应,而从两个人的命运来看,就更加令人感3 U2 T* _! B+ x6 I1 I
慨。书中开篇甄士隐抱着英莲上街,痛僧跋道看见了便大哭道:“你把这有命无运、累及爹娘之物,抱在怀内作甚?”“有命无运”,便是对英莲一生命运的断词。此时,英莲还是个粉妆玉琢的三岁女娃儿,万千宠爱,娇生惯养.而娇杏呢,只是甄家的一个丫头。1 z# b8 c6 `# z6 F, G. e- I
第二回接着细说封肃跟了公差去见贾雨村,回来说明缘故:“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,本贯湖州人氏,曾与女婿旧日相交。方才在咱门前过去,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,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。我一一将原故回明,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,又问外孙女儿,我说看灯丢了。太爷说:‘不妨,我自使番役,务必探访回来。’说了一回话,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。”
3 k$ E5 J8 |# [, o这时候贾雨村还在惺惺作态,似乎找了封肃去只为叙旧,还特意打听了甄家妻子女儿的近况,说了几句现成安慰话。但是到第二天,就露出真意来了,“遣人送了两封银子、四匹锦缎,答谢甄家娘子,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,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”。
$ q4 Y8 C, S' d2 }; M) U0 M原来,报恩是假,好色是真。所有的造作,就只为了要娇杏做妾。可以想象,如果贾雨村是个知恩图报的君子,既然得了甄士隐好处,那么一旦中举,回乡来的第一件事就该回姑苏间门葫芦庙仁清巷去找到甄家,还银谢恩.即使甄士隐一家已经投靠岳丈迁了居,也不难打听下落。* W- {" o( ]: Z4 V I; _" {7 d
但是贾雨村根本没想过要报恩,书中说他八月十五得了甄士隐的银子后,“十六日便起身入都,到大比之期,不料他十分得意,已会了进士,选入外班,今已升了本府知府”。这中间,从赶考到放榜,选班到升迁,已经过去三年有余,他早把甄家忘诸脑后——事实上,如果不是看到娇杏,唤起色欲,他大概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甄家的人。$ E- x) i# ]6 Y1 p2 D
这一点,从他后来打发门子的手法就看得出来。那门子本是葫芦庙小沙弥,深知雨村出身的,给贾雨村出了个馒主意乱判了薛冯案,原指望从此得到重用,然而贾雨村却“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,因此心中大不乐业。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,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”。, N' D" J# \5 j3 X, ^
知他旧时贫贱的不只有门子,更有曾助他五十两银子的甄士隐,他又怎么会乐意看见甄家的人呢?之所以还会跟封肃废话,不过是为了娶人家丫头罢了。那封肃原是个势利小人,巴不得去奉承,自是一力撮合,“乘夜只用一乘小轿,便把娇杏送进去了”。书中说那娇杏:“谁想他命运两济,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,只一年便生了一子,又半载,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,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。”就此完结了一篇大团圆的娇杏传,并依照说书的标准格式用一句诗作结7 c( K8 _. A* C. c
“正是:偶因一着错,便为人上人。”
, X! R8 `1 R, U3 R+ j# D! [1 c+ t( o9 k在整个娇杏传里,最让我触目惊心的,就是最后这段里形容她的“命运两济”,正让人想起僧道见英莲时哭的“有命无运”,遥遥相对,却有天壤之别。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,只因“有命无运”,最终沦为人妾;而一个丫环,却“命运两济”,做了知府夫人.“命运”二字,真真令人感慨。: g9 ]* ^2 Y& w: k$ p5 ~9 N h
香菱被薛家拆散好姻缘横刀夺爱,本来冯渊公子是要明媒正娶,收香菱为正室夫人的,薛蟠却偏偏横插一缸子,将冯渊打死,硬把香菱霸占为妾。
, u" j- A& d& @5 U8 B% E% v0 J& l有段脂批:又一首《薄命叹》。英、冯二人一段小悲欢幻境从葫芦僧口中补出,省却闲文之法也。所谓“美中不足,好事多魔”,先用冯渊作一开路之人。% b, J; t' O9 @* y' S
这段脂批指出冯渊作一开路之人,意思就是英莲和冯渊故事只是个预示性故事。冯渊作为开路之人,那么是给谁开路呢?谁还能是这个主角呢?不问可知,就是宝玉和黛玉。
7 s2 ]3 Z5 D7 s) t' v将来的贾宝玉其实就代表着“冯渊”,谐音“逢冤”,这且不论。同样香菱也就是黛玉开路之人,8 L/ Z" E7 P# g7 O: }. o
为什么说香菱也是黛玉的开路之人呢?- z: W/ m7 d8 [. P* Y0 P) q3 |) E* y
黛玉与香菱的命运竟如出一辙,但凡是黛玉做过、经历过的事;香菱也都做过、经历过,就连家境也是大同小异,而且她们的故乡也在一处。
# [: Z& k# |+ ^( q/ Y" R黛玉和香菱的故乡都是在苏州,甄士隐与林如海同样是中年得女,爱若珍宝,同样是没有儿子。6 T5 z- U3 a# I
香菱与黛玉同样是在三岁那年要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,香菱家与黛玉家一样,没有近祖亲友,林如海与甄士隐一样无兄弟姐妹,都是家里的“独生子”。# B4 J8 _& B7 N& F- P
更重要的是甄士隐曾经是贾雨村的恩人,而林如海是为了推荐贾贾雨村的复出是出了大力的,也一样是贾雨村的恩人。但贾雨村又会怎么报答他这位恩人的女儿呢?1 n2 n( t+ X0 M9 ^/ s$ @/ N) r
这些都预示黛玉的结局亦如香菱一样,虽然全书到八十回末时香菱一息尚存,但我们可以推知,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,不久便会如小青般香消玉损,是不可能有机会等到续写的后四十回什么夏金桂自食恶果,香菱被扶正后才被甄士隐接引了。
1 q- s. S2 r u; ~$ m# l# A5 l" B5 L那么之后香菱故事有哪些呢?因为八十回后丢失,香菱之死具体细节不得而知,但香菱曾经遭受棒打是无疑的,今天第八十回回目就是 “美香菱屈受贪夫棒”,而香菱受刑起因正是夏金桂的陷害,用的是宫斗戏中常用的巫蛊之术:- f6 Y! R- t- w N) F
忽又从金桂的枕头内抖出纸人来,上面写着金桂的年庚八字,有五根针钉在心窝并四肢骨节等处。# D8 D4 `9 N4 v ]7 M
于是香菱遭受毒打,不是薛宝钗及时帮忙,就被打死了。但之后香菱命不久矣已经是注定。+ P+ L7 Y+ G) [2 V8 h6 ]* a
那么这些香菱故事预示到林黛玉身上又会如何?
- B! y( e$ D- a |